匠心五十载,衣裹济世情 I人物专访系列(一)包衣匠人耿现俊


前言:

在永宁制药的片剂车间里,有这样一位匠人,他见证了制药包衣工艺半个世纪的变迁,用双手和智慧守护着药品的品质,他就是包衣匠人耿现俊。1975年加入永宁,从青葱岁月到两鬓染霜,耿老师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包衣这一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工序。值此从业五十周年之际,我们走近这位可敬的“匠人”,聆听他的故事与感悟。




图片
01

【从青工到包衣匠人】

五十年坚守,工艺在变,匠心不变

“我1975年进厂,在工业北路培训了半个月,就被分到片剂车间做包衣,这一干就是五十年。”耿老师回忆道。


五十年间,包衣设备经历了多次革新。“刚进厂用的是传统的紫铜‘荸荠式’糖衣锅,一锅最多包四五十公斤。”耿老师感慨,“现在用的是高效高压包衣机,我们有350型和150型,最大容量能达到160公斤!效率提高了三倍以上。「设备的更新换代大幅提升了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。」


“包衣是需要技巧和经验的,越干越觉得需要学的还有好多”,耿老师深有感触的说。“像传统的糖衣要包三十层甚至四十层,每一层的状态、厚薄都直接影响最终结果。”他强调经验积累和主动学习、思考的重要性,“光用力只能把事情做‘对’,用心才能把事情做‘好’。得靠眼睛观察、手上感觉和脑子里的经验及时调整偏差。自动化设备减少了人为误差,但最终仍需经验丰富的人把关。机器是工具,人是核心。”


包衣过程中,耿老师根据经验查看其状态是否符合标准





图片
02

【质量是“1”】
药品生产不可逾越的红线

质量至上,生命所系:“药品是特殊商品,质量是1,数量是0——没有前面的1,后面再多0也没意义!”耿老师语气坚定:“永宁的宗旨是‘质量第一,永保康宁’”。他介绍,永宁的内控标准严于国家药典标准,合格率是底线而非目标。


谈到包衣对于药品质量的影响,耿老师讲道:包衣质量对药品质量至关重要。首先,能增加药物稳定性,防止药物在空气中氧化或分解;其次,能改变药物的释放部位和时间,如阿司匹林肠溶片采用聚丙烯酸树脂包衣,遇碱溶、遇酸不溶,能避免对胃的刺激并增加吸收,又如氯化钾缓释片能控制药效缓释时间,要求接近等速释放;第三,通过不同颜色的包衣,可以区分药物类型,常用红黄蓝白四种颜色,分别对应营养滋补类、止咳定喘类、消炎类、心血管类;包衣还能解决中成药外观因粗纤维不美观的问题;另外包衣后药片流动性增强,更利于机械化包装。



图片
03

【包衣的匠心密码】



影响包衣质量的关键因素

耿老师介绍了影响包衣质量的五大关键因素(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):


人:是核心因素,需具备扎实的经验与高度的责任心。


机器设备:设备性能直接影响产品质量。


材料:合格的材料是成功的基础,正所谓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


方法: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至关重要。


环境:对温湿度等环境条件要求严格。




谈及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挑战,耿老师立刻想到了氯化钾缓释片的生产。“这个产品的生产工艺难度在业内是公认的,也曾长期是我们厂的‘老大难’问题。随着质量标准的提高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,其生产难度更是有增无减。”面对重重挑战,耿老师和团队没有退缩。“我们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摸索,积极与同行专家、大学教授交流学习,持续优化改进操作方法。”最终,功夫不负有心人,“目前氯化钾缓释片终于成功实现了质量稳定的规模化生产!”言语间,自豪之情溢于言表。

耿老师对氯化钾缓释片批次做记录


图片
04

【永宁情怀】半世纪的坚守

为何能在永宁坚守半个世纪?耿老师道出了深厚的个人情怀,讲到动情时,眼眶不禁湿润。“我父亲就在永宁工作,我从小在厂区长大,小时候饿了,吃的是厂区食堂的大馒头,这里早就像我的家。”这份特殊的感情,早已融入血脉。


退休后,面对多家企业抛出的高薪橄榄枝,耿老师都婉拒了。“钱重要,但该是我的少不了,不是我的一分不要。”他选择留下,源于对永宁深切的挚爱、对包衣工作纯粹的热爱,以及那份追求工作成就感的内在自驱力。“我喜欢这个工作,尤其是难干的活儿,越想把它干好!”这份发自肺腑的热情,令人肃然起敬。



耿老师操作高效高压包衣机





图片
05

【对未来的期许】
匠心永续,砥砺前行

对于永宁的未来,耿老师的寄语朴实而有力:“希望大家齐心协力,尽心尽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!每个人都把分内事做到位,企业自然就能发展得更好。”


耿老师深情回忆起过去老师傅们的关怀与同事间的情谊:“以前上夜班,老师傅看我们年轻人困,会体谅让我们多休息会儿。看到师傅这样以身作则的体贴,我自己反而更会时刻提醒自己:不能懒惰!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,绝不能再出现夜班打瞌睡的情况。” 这种“身教胜于言传”的影响,也延续到了他如今带徒弟的方式中。


在教导徒弟时,他尤为注重方法的引导:经验不能简单灌输,需靠徒弟们自己在操作中不断“总结、琢磨、思考”。他常提醒:“出同样的问题不一定是同样的原因”,以此鼓励年轻人养成每日总结工作的习惯。他分享了自己的信念:“人生整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。”他特别鼓励年轻人要培养“我要学”的主动精神,并语重心长地指出“要我学”和“我要学”差距很大。


采访后记:


五十年光阴浓缩于一方包衣锅,耿老师用双手丈量着药品的温度,用匠心守护着“永保康宁”的承诺。从紫铜锅的旋转到高效机的轰鸣,变的是工艺与效率,不变的是对质量的苛求、对安全的敬畏、对企业的忠诚以及对“匠艺”的执着传承。他的故事,是永宁制药发展长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,更是一位中国制药工匠坚守初心、精益求精的时代缩影。


撰稿、拍摄、视频制作:何梦微 

审核:王霞、姜成智、郝建明、王莉莉